5月4日前后,北大校园张灯结彩,共庆百年华诞。与此同时,校园内外的另一景观也让人难以忘怀:风入松,国林风等各大书店,北大校庆版图书赫然在目,校内的几家书店,也在竞相售卖校庆图书。北大出版社发行门市部自4月30日至5月9日,每天都营业14个小时,卖出的大部分也是校庆版图书。
据笔者粗略统计,这次投放市场的北大校庆版图书,总数当在35种以上。大致说来,这些书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介绍北大风貌和学者的工具书,如《北京大学》画册和《燕园师林》;第二类是研究性的学术著作,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新老北大学人所出的学术论文集、《北大未名文丛》、《北大院士文库》,以及三本研究北大历史的专著,总共十余种;第三类是文学类、纪念性和回忆性著作,数量最多,有14种,例如《我与北大》、《北大的故事》、《北大老照片》、《北大百年老照片》、《北大诗选》等等;最后一类是介于研究性与纪念性之间的著作,共有5种,如《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在巨人与圣地之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等。此外,有个别书与北大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但也冠以“北大”的名义。
如此众多有关北大的图书热闹登场,确实为北大的百年校庆烘托了不少气氛。然而,仔细研究一番这些图书,便会让人感到失望。因为,跟往常一样,这又是一次图书赶潮。
在北大的百年校庆之际,学术界和出版界如果能联手推出一部系统总结北大百年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的校史,或是一套立足历史和现实、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盛事。对于北大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声威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学来说,其历史经验不仅仅是北大的财富,也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的财富。在她的百年校庆之际,总结百年学术和教育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研究新形势下面临的处境与挑战,探讨走向新世纪的道路和对策,就不仅仅是北大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术界、教育界的责任,同时也是出版界的责任。在这样一个机会面前,出版界完全可能有自己的作为,推出一批高品位的研究著作,从而既为北大的百年校庆献礼,更为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贡献。可是,在三十余种北大校庆版图书中,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正是这方面图书的稀少。
诚然,要出一本或一批真正有价值的书,对学术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非三天两日就能完成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出版社和作者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前面说到的《老北大的故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深度,是有作者数年的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作基础的。同样,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十余种学术著作和部分纪念性著作,也是经过认真准备的。可以想见,要推出一部全面的北大校史,或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更需要作者和出版社付出不知几倍于此的艰辛。在一个讲究经济效益的时代,这确实有点让写书者和出书者都感到为难。相反,一哄而上却是轻而易举又名利双收的事,这也难怪十几家出版社都会来凑北大校庆这个热闹了。可是,毕竟只有一个北大,北大的百年校庆也只有一回,如果在这样的事情面前,写书者和出版者还不能戒除浮躁,尽力去推动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他们什么呢?